泰拳腿擊,天下聞名,故有「泰國腳」之稱。而拳師對於腿上功夫的鍛煉,要求異常嚴格,腿法的運用及變化極多。這也是泰拳與其他武術的顯著差異。泰拳師重用腿功,原因很簡單。因為腿比手長,力度雄猛,經過長久訓練,即成最佳武器。所以,精於腿技的拳師,其雙足不但堅強如鐵,更靈活如手一般,這也是泰拳高手的先決因素。觀看泰國拳斗的人,常驚異於泰拳師的腿堅硬如鐵、柔軟如鞭,實際上此種武功是艱苦磨練而成,並無秘密可言。昔日,在泰國常可遇見拳師在郊野或鄉間,以芭蕉樹為練腿功目標,圍繞著樹幹「砰、砰」猛踢;今日泰拳師練習法已臻科學化,則雙腿不離沙包,每日按著規律練踢,鍥而不捨。
泰拳腿法的原理,基本戰術是用鋒足施展「蹬技」,擾引敵人,作為發動攻擊的前奏,而後腿則循弧形猛力踢出,掃向敵人要害。所以「掃踢」與「蹬」兩種腿法,久經考驗,便成為泰拳基本腿招,運用最廣。腿踢招數,由攻擊目標高度可分三段。高踢一路攻擊敵頸項、耳根、太陽穴和面部,任何一個部位中擊多昏倒下去,甚至當場斃命,這是最致命的絕招。中部踢攻擊腰、背、肋側與胃腹要害,中腿者痛苦萬分,有五臟翻滾之感,傷重者當場嘔血昏死。低踢擊敵下盤,破其馬步,遏止進勢,腿部抗力不足者必不支倒地,喪失戰力。
蹬腿通常是在交斗時用以「挑逗」或「試探」敵人虛實的動作。一般攻擊力不大,但是如果屢中蹬腿可失耐力鬥志。更有一種猛蹬法,是傾力向敵胸腹蹬去,中者不是整個人飛出就是摔倒下去.
毛腿掃踢法,泰語稱「笛」,是弧形拋物式腿招,出腿角度以小為尚,基本是45度斜飛出擊。實戰形勢多變需因時制宜,隨勢變化腿招角度,如橫砸,甚至自高向下擊,以收最佳效果。用以接觸部位是自足背以至脛部一段粗骨,俗稱毛胚。不要用腳尖,因足趾脆弱,在猛烈接觸時容易受傷。
泰拳用腿法門重點頗多,其科學與技術是拳師在擂台上千錘百煉所得的精華。其中涉及有力學、技巧與智謀的內容。泰拳壇近代史上,以腿踢而稱絕者有三:首先是50年代的「鬼虎」塞猜,以招路準確、靈活多變而馳名;其後有「火腳神仙」倉猜,以腿招雄猛制敵;60年代的「旋風腿」亞披勒,則以疾勁無匹的腿功稱霸拳壇。輕型拳師中,70年代「學生偶像」匹博蓮的連環腿,活如機械彈簧,左右開弓,獲「黃金腿」之名。40年代的「東北浪子」素裡耶,重僅110磅,但其雙層踢法的神妙,堪稱一絕。
泰拳腿招講求「勁力」,拳師集全身力量於一點,揮腿踢出,加上拉弧圈增速所產生的動力,砸向目標,放出一股「爆發」力量就是腿招威力所在。泰腿每招均有力學根據,而且在各類環境下,變化踢法,其中式樣繁多,難以文字盡釋。日本武術界曾以科學方法測量泰式腿踢威力,證實橫掃腿產生的打擊力,較諸一般拳招最大之力強勁五倍。泰式橫掃腿,若與日本空手道的側踢比較,單式而論,側踢力度較強,但作整體比較,即綜合出擊時間、頻率、整體破壞力計算,則泰腿較日式踢法強三六倍。足以證明此種腿法是長時間實戰最有效、最具威力的腿招。泰腿厲害之處,是其連續的攻擊性。在未能順利一招踢倒敵人時,亦可不斷削弱其力量,對方身體及四肢在猛烈攻踢之下,肌肉即呈現腫痛,漸而體力不支,喪失戰鬥力。
在泰國擂台上,常可見拳師戰敗,渾身紅腫如遭火灼,甚至重傷呻吟,這就是腿踢的威力。泰人常以「火」比喻腿的毒辣,很有道理。近代的泰國拳王亞披勒,曾在練習時一連發出八十腿,將皮沙包踢破。在擂台上,更是武勇非凡,曾以威猛絕倫的左腿,踢至名拳師頌蓬左臂折斷。
基本上,腿招要有威力,必須有穩固基礎及準確的時間,踢出時要全力集中於踢出之腿,作全力、不挽留式踢法,腿方有勁。同時注意形勢、位置、角度。最重要一點,發腿時勿忘防衛,倘若大意則易為敵拳所算。泰拳腿踢的訓練,主要通過四種方法達成:(一)空腿;(二)沙包;(三)活靶;(四)對招。
踢空腿,是練腿的必修課程,可培養靈活性及平衡,有助高腿的收放,宜經常練習。空腿的意義深重,且是活勁的鍛煉,練時假想敵人在自己面前縱跳伺機攻擊,而本身則還以各種腿法。由於無實物卸力,所以必須在練習中捉摸焦點力,在踢出腿時猝然收放勁力的秘訣,迅速調節重心平衡,以達收發自如的境地。所謂收發自如,包含連續踢的技巧,就是一腿踢出,尚未收回之時,在空中遽然改變方向,繼續攻擊敵人,在實戰中此種巧妙腿法,神出鬼沒,令人難以揣測。
踢沙包,是最重要的一項練習,藉以伸展腿踢抵抗反撞力的能耐,可加強腿踢威力、速度及腿胚硬度。 活靶,是近代的先進練習法,裨益至大,拳師經此項訓練,習慣追擊活動目標,不但招式組織配合周全,特別是腿踢的連貫性和準確性因而提高。
對招可培養拳師的技巧,用招法度、智能,也是極重要一項。
此外,拳師又經常進行跑步及跳繩運動,增強腿部彈力,助長腿招功力。 |